2020地質畢業實習報告范文
地質畢業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致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以下為大家整理的2020地質畢業實習報告范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地質畢業實習報告范文篇一
一、實習位置、交通、地貌概況
實習位置:實習地點位于北碚嘉陵江觀音峽左岸水北公路朝陽橋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峽谷右岸通過。
交通:東南距牛角沱車站約35公里,西北距北碚車站2公里。而從學校乘校車出發,經由收費站上重慶主城區外環高速,最終抵達北碚實習地點,其中乘車大約需要1個小時。因而交通還是比較便利快捷。
地貌概況:實習地區屬低山峽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時間是中生代末四川運動。地貌受巖性及構造控制,觀音峽的低山位于背斜軸部,高處海拔800~850米,頂部較為平坦,是一古老的夷平面,兩翼山坡由于巖性影響,硬質巖石凸起,軟質巖石凹下,灰巖處溶溝、石芽、溶洞、溶槽等發育。在山頂與山頂之間常形成背斜張裂帶埡口。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東140度方向深切橫穿背斜,兩岸巖石高聳,氣勢磅礴,相對高度差達600米(海拔850~165米)。
河谷谷坡陡峻,河床寬僅100米,有一級較窄的高出枯水面約30米的基巖階地(公路所在處)。
二、地層巖性、構造特征
(一)地層巖性
實習區出露最老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長興組,而在公路上可見到地層是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布(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二疊系長統長興組(cP2)
灰色厚層一塊狀含燧石團塊灰巖,錘擊后有臭雞蛋味,含腕足類、瓣鰓類化石。僅在白廟子大橋公路下江邊可見。
2.三疊系(T)
(1)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fT1)紫紅色——暗紫紅色泥灰巖、泥巖、頁巖,夾有青灰色、紫紅色灰巖,自下部向上頁巖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米。
(2)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jT
1)以石灰巖為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砂巖,中上部灰巖中夾有米黃色白云質灰巖
及灰色角礫狀灰巖及泥灰色。厚度500~600米。
(3)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lT
2)以泥灰巖為主,夾泥巖,地表因風化作用多呈泥狀。厚度小于10米。
(4)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xjT
3)灰白——棕黃色、厚色一塊狀,中一組粒長石石英砂巖夾頁巖和煤。
3.第四系(Q)殘積、坡積、沖積物。
(二)構造特征
1.褶皺
觀音峽背斜屬川東南弧型構造帶華鎣山復式帚狀褶皺帶中南延最長之長軸背斜。自三江壩南延橫穿
嘉陵江,經中梁山,終于長江貓兒峽,延長約150余公里,實習區是在橫穿嘉陵江部分的一小段。但該
背斜由于風華侵蝕等外力作用嚴重,背斜樞紐并未形成山頂,而是變成了埡口。
實習區的背斜(觀音峽背斜一部分)軸線10~15度,西北翼陡(傾向300~305度,傾角60~80度),東南翼緩(傾向100~105度,傾角30~35度)。通過實際測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巖傾向大致為140度,傾角是40度。
2.斷層
實習區內有斷層分布,主要分布在背斜軸部和翼部,其中軸部由于地層產狀亂,垮塌嚴重加之修建了擋墻,所以出露不好。但在兩翼可以見到一些小斷層,如在甘硐子一帶小斷層還是比較發育的。由于沿著斷層面可以看見上盤的下端巖石大致是傾向下的,所以上盤上升,此斷層為逆斷層。但這
個斷層的形成并不是由于大型的地質運動所引起的,原因是這個斷層面兩端并不是無限延伸,切斷山體的。
(三)地下水
區內可見到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以及地下暗河。
(四)不良地質現象
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實梁可見到滑坡,在長生橋可見到垮塌現象。
三、實習收獲和體會
通過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我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巖石的巖性、產狀、結構構造,以及層理層面等等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課本理論學習中,老師講巖層的產狀時,拿出一個地質羅盤,告訴我們怎么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雖然聽的時候知道怎么測,但到了實際的情況,看到實習地點里的很多巖石,拿著手里的羅盤,就變得手忙腳亂了。最后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慢慢地理解,終于成功測出了巖層的產狀,并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同時,在這次實習中,我認識了石灰巖、泥巖、泥灰巖、石英砂巖、頁巖等等許多的巖石,以及造巖礦物。雖然無論是在課堂中,老師的講解,還是實驗中,我們觀察了巖石的手標本,但是畢竟現實與實驗還是有所差距,面對由各種巖石組成的山坡,突然感覺所學知識變得不適用了,分辨不出這是什么巖石,這是什么構造,還有出露地層的情況。但在老師的耐心細致的講解下,逐漸有了認識,并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在實習中,嘉陵江江面上橫跨了幾座大橋,無論是以前的,還是新修、在造的,可能對外行人來說只有看熱鬧,但對于學過工程地質的我們來說,就不能光是看熱鬧這么簡單,還得看出里面的門道。在老師的講解中,我們學到由于實習地區的特殊地形地質條件,河床的巖石是質地堅硬,強度和穩定性高的石英砂巖,所以這些橋的橋基幾本上是直接在上面澆筑混凝土。為了降低成本,減小自重,位于甘硐子的鋼架鐵路橋把橋墩做成了中空的形狀,在渝碚公路上就可以看見鋼架鐵路橋的橋墩中有明顯的孔洞。并且這些橋基本上都選擇在了河道順直,河谷較窄,橋梁的軸線與河流方向垂直,岸坡穩定,地基條件良好,無不良地質現象的地段。同時,公路、鐵路的隧道、涵洞選址也是選在了實習地點褶皺構造的兩翼,以及巖性均一,強度和穩定性較好的石灰巖中。
在甘硐子,我們看到了由于山洪激流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巨大沖溝。還有公路山坡上的崩塌,地下暗河從山體中流出,巖溶現象在巖石上形成的孔洞,巨大的滑坡體等等不良的地質現象。因而,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在修建這條公路的時候,如何預防和治理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實梁處的巨大滑坡。原本這條公路是處于這個滑坡體的影響范圍之內,但修建渝碚公路的時候,從中間切斷了這個滑坡體,并把公路一下的滑坡體進行徹底的清除,而山坡以上的就修建了擋土墻,但由于滑坡體巨大,滑坡體滑動的方向不一定,就加建了圓柱形的抗滑樁。從而有效的防止了滑坡體的進一步發展和形成,避免了不良地質現象對公路沿線的影響。
最后,通過本次親身經歷過的地質實習,我對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社會實踐及動手能力,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深深體驗到身為地質工作者的不容易,以及職業本身所帶來的危險性、不確定性、艱苦性,以及對社會建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所擁有的神圣性、責任感。因此,我要努力學習,爭取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能力,培養自己強烈的責任心,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地質畢業實習報告范文篇二
一、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是地質課程的野外認識實習,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是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鞏固和掌握地質科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初步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址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主要目的有三:
(1)認識各類地質現象,了解華北地臺基本地層層序。
(2)了解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
(3)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從野外觀察、記錄、描述羅盤儀的使用。
此外,通過實習是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于地質學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步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
二、實習時間:20_年5月16日到20_年5月20日
三、實習地點:_地質實習基地
四、人員組成:
五、實習路線:亮甲山—潮水峪—山羊寨—石門寨—上莊坨—大石河—小傍水崖村—吳莊—花場峪
六、實習簡介:
1、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這次我們的實習區域在我國北方的不凍港所在的美麗的海濱城市—秦皇島市及撫寧縣、青龍縣境內,南起北戴河海濱秦皇島,北至花場峪、義院口,東起山海關,張崖子,西至瓦家山等地,總面積約為120K㎡。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于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
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并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2、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群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3、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溫為-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濕潤溫和,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4、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于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于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
5、實習區的經濟情況。
實習區工業非常發達,以秦皇島為中心,有造船、機械、建材、煤炭、紡織、食品加工等,山海關橋梁工廠,秦皇島耀華玻璃場在全國享有盛名。實習區農業,主要是北方干旱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谷子、紅薯等為主。山區盛產水果和藥材。實習區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6、實習去地形簡介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七、實習內容:
1、地層: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范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寒武紀
(1)府君山組
(2)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3)毛莊組
(4)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布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巖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采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布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巖夾礫屑泥灰巖。黃綠色鈣質頁巖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巖為標志層。厚92m。
(三)奧陶系
(1)冶里組
分布于區內東、西部,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于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里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志,風化后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云巖和白云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云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云巖具"刀坎痕"。層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布都很廣,發育和出露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征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陸相粉砂巖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巖、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巖、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巖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巖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征,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交互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疊系
(1)山西組
主要分布于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布于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層厚72m。
(4)石千峰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礫巖、粗至中細粒凈砂巖和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150m以上。
2、巖石:
(1)巖漿巖
①花崗巖
出露于東部張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雞冠山下,沉積不整合在馬嶺組石英砂巖之下。巖石為肉紅或灰白色,但巖體分布很不均勻,結構構造變化很大。西部花廠峪至溫泉堡一帶的花崗巖,根據接觸關系和同位素年齡,屬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崗巖。巖體很大,呈肉紅色,由正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組成,具中細粒顯基斑狀結構,所以稱中細粒斑狀花崗巖。
②花崗斑巖
出露于石嶺東南等地,呈細粒基質的斑狀結構,巖墻狀產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奧陶世的地層中,常見被基質熔蝕的鉀長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寬達5m以上的花崗斑巖墻。
③灰綠巖
亮甲山采石場比較集中,巖石呈暗綠色,細均粒結構,具典型輝長結構,部分輝石已綠泥石化和硅酸鹽化。
④閃長玢巖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鍋店東等地,呈巖墻狀產出,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⑤安山巖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羅統地層中,類型相當豐富,有玄武安山巖、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閃輝安山巖、斜長安山巖、粗安山巖和英安山巖等。絕大多數都具隱基斑狀結構。顏色以灰綠色為主,少數為暗紫紅色,一般都呈塊狀構造,少數有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2)沉積巖
①含海綠石的石英砂巖
位于張崖子的青白口群龍山組含有表面被風化成黃褐色內部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凈砂巖,淺海相沉積,含海綠石和少量云母。
②純灰巖
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巖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劃動。本次在石門寨觀察到的亮甲山組純灰巖含有礫屑,為盆地內生成的隱晶灰巖或微晶泥巖碎屑。
③豹皮狀灰巖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組地層內。花斑由白云巖組成,呈淺黃色或褐黃色,與周圍灰色或深灰色灰質組分界線明顯,特別是那些花斑狀似蟲孔的,兩者界限平直。巖石風化面上,常有蟲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巖的標志。
④含微層理的白云質灰巖
分布于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地層內,張崖子一帶發育較好。花斑僅限于一定層位層巖內,與巖層層面無切割關系,說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巖階段完成的。層內構造均勻,形成于淺海深水環境。
(3)變質巖
斷層角礫巖又稱壓碎角礫巖、構造角礫巖。是巖石因構造作用發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礫狀巖石,角礫大小不等,具棱角,巖性與斷層兩側巖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細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質所膠結。
3、地質構造:
(一)工作區的構造位置
本區位于燕山沉降帶東段,山海關隆起的東南邊緣,又因現代燕山隆起與渤海拗陷的過渡帶以及燕山山脈由東西轉轉向北東向的肘狀部位,應力比較集中,故新、老構造均比較發育。據地礦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資料,本區斷裂構造發育,其中以NNE向斷裂最為發育,其次為NW向斷裂、NE--NEE向斷裂和EW向斷裂,此外,在山海關之北尚發育有環狀斷裂。
(二)構造概況
本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而侏羅系屬太平洋火山活動帶,除普遍缺失中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三疊系,白堊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時代地層發育良好,出露較全,各地層單位劃分標志明顯,化石豐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區范圍內出露的地層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上古生界青白口系龍山組以角度不整合沉積在綏中花崗巖上,標志著華北地臺經歷了劇烈的呂梁運動,結束了早元古代地槽發展階段,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地質發展階段。
新生代時期有明顯的上升運動,全區遭受剝蝕,第三紀末因氣候較熱,有紅色土形成,其后繼續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區則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區河谷內有階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傾斜。至第四紀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關至秦皇島一帶的海岸上遺田有礫石堤,并且有海蝕臺出露水面。
(三)主要斷裂構造描述
(1)潮水峪斷層
在潮水峪一帶,斷層走向N20°E,傾向東南(實際上傾向為東西向擺動)。上盤為鳳山組泥質條帶狀灰巖;下盤為冶里組厚層灰巖。斷層面無論在傾斜方向上,還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現為舒緩波狀。斷面上鏡面,垂直擦痕,階步以及斷裂帶內擠壓透鏡體等特征明顯。此斷崖為一個平移斷層的一盤,其另一盤因風化剝蝕基本看不到了(腳下所踩的),此斷層是冶里組灰巖,存在明顯的橫豎擦痕和鏡面,此斷層先平移后產生正斷層,其產狀與亮甲山的產狀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斷崖東是斷層的另一盤的一部分,含明顯的斷層角礫巖與粉沙巖還有明顯的橫豎擦痕,但產狀和亮甲山的產狀不一致,所以說可能是另一盤。在亮甲山的馬家溝組也有一個小斷層有明顯的擦痕。
(2)雞冠山
①沿途見肉紅色綏中花崗巖,見一大型出露巖石剖面為典型的沉積交錯層理,屬震旦紀原古界頂部,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上下呈水平層理,中間呈交錯層理,存在黑色紋理的磁鐵礦。
見含有泥質的夾層,反映了濱海地區沉積環境的變化,影響生物生長環境,不反映氣候變化,地質條件,也不能作為時代劃分的依據
②典型底礫巖:下部為底礫巖(石英),抗風化能力強,為陸相沉積,中間為含有礫石英砂巖,上部為石英粗砂巖,再往上為石英細砂巖(沉積規律:由上至下逐漸變細),中上部是海相沉積,沒有形成完整的泥質韻律。
成因:由于風化和河流搬運作用,最終沉積.由下至上巖石由粗到細,底礫巖體原本膠結在一起,膠結物為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鐵,后來整個底礫巖體出現正斷層,導致與上部底礫巖體出現高度差。
③正斷層:發生斷層時,相對上升的下盤經過風化侵蝕,使得出露地表的巖石被風化磨圓,造成斷層兩盤高差不大,斷層成層性好.由于形成時間短,故成層理,若形成時間長,則為不整合面。傾向:243度傾角:48度。
④波痕:為鐵質石英砂巖,內含海綠石,對稱性好,波痕比較寬大,波長相等,反映了濱海沉積環境.推斷當時海底波動較大,水深較淺,波痕延伸方向與海岸線平行。
⑤地塹谷在雞冠山與大平臺問的河谷中,由于幾條正斷層的影響,兩側青白口系下馬嶺組石英砂巖相對上升,中間石英砂巖下降。斷層面近于南北走向,傾角較大,河谷東側斷層面西傾,河谷西側斷層面向東傾,成一地塹構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塹構造的中心部位。
4、地質作用:
(一)風化作用:指巖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溫度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氣及生物等的作用下發生的機械崩解及化學變化過程。風化作用一般分三類: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作用:在溫度的變化下,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膨脹與收縮,長期作用結果使巖石發生崩解破碎。
(2)化學風化作用:巖石中的礦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發生化學分解作用,產生新的物質。這些物質有的被水溶解,隨水流失,有的屬不溶解物質殘留在原地。
(3)生物風化作用:植物根素的生長,洞穴動物的活動、植物體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對巖石的分解都可以改變巖石的狀態與成分。
(二)河流作用: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占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1)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巖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么普遍。
(2)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于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后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3)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三)巖漿作用:巖漿巖是由巖漿凝結形成的巖石,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巖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粘稠的硅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巖漿巖和巖漿礦床的母體。巖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巖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
(1)巖漿侵入活動→侵入巖。巖漿巖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巖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
(2)火山活動或噴出活動→噴出巖(火山巖)在巖漿從上地幔或地殼深處沿著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殼形成侵入巖或噴出到地表形成噴出巖的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巖漿的性質、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巖漿巖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如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還有堿性巖、碳酸鹽巖等巖類,也充分說明了巖漿成分的復雜
八、實習總結:
短短五天的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的認識,了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本次實習親眼見到了很多課本中描述過的地質構造以及巖石,學會了羅盤的使用方法,練習了利用地形圖使用后方交會法確定自己的位置,練習了通過讀地質圖來判斷當地巖層的年代、產狀等,深刻地感受了僅有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地將知識化為己用。本次實習真的收獲了很多,感謝兩位老師一路辛苦的教導。
2020地質畢業實習報告范文篇三
一、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了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巖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類型、分布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并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學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然而光從理論上認識只能讓大學生紙上談兵,因而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鍛煉自己的才干,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同時,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找出自身知識的不足與缺陷的實踐機會。
二、實習地區概況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三、實習內容
(一)5月9號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為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了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后,相對穩定地層的范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復雜。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后,開始下沉,形成地質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由于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于大海的邊沿,洶涌的海濤沖刷巖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里形成了北臺、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岳的石英砂巖峽谷峰林景區。古武當山巖石主要為砂巖,大部分屬于三大巖石中的沉積巖,還有少量的變質巖。
(二)5月10號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巖石主要為砂巖,大部分屬于三大巖石中的沉積巖,還有少量的變質巖。砂巖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巖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巖石。固態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巖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巖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巖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巖石的裂縫。這是由于巖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巖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巖層的產狀要素的關系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巖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巖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于巖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類型的斷層是由于板塊擠壓形成的。沖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巖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類型。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巖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類型的斷層中,不同的巖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巖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巖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著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著沉積范圍的擴大,上覆巖層的沉積范圍大于下伏巖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巖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巖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巖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巖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5月11號京娘湖實習
今天我來到京娘湖,將對波痕、泥裂進行觀察,對河谷形態、河谷的發育形成進行認識性的學習。
1.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志,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于巖層的頂面.并可在上覆巖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巖層的頂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稱干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干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3.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四、實習感想
通過本次野外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致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說,本次實習不輕松,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么多的巖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其次,本次實習對我們的體力也是一個小的考驗,但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生,本次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學校學習之余多參加這些室外實習有助于我們從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對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質實習報告四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20_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_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 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范文五
一、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
工程地質實習是港航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于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
實習任務:
1、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系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解礦物和巖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加深對其認識
3、運用自己所觀察到的具體的實際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加深對地質學習的系統理解。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實習時間:
20_年4月23日
實習地點:
南京市湯山地區
南京地質博物館(各類礦物、巖石等)
實習路線:
文天學院→陡山北坡采石公路剖面(火石峰背斜)→小鐵路人工剖面→南京地質博物館→文天學院
二、習地區地質概況
1、地層巖性(部分)
青龍群(t1+2q)
厚度約500m,與大隆組整合接觸。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稱為下青龍組(t1x),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黃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微晶灰巖,產蛇菊石、克氏蛤。
中部為灰色薄層微晶灰巖與黃綠色頁巖,黃褐色泥巖互層,層理清晰,產佛來明菊石等。
上部為灰色中厚層、薄層微晶灰巖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巖、鈣質頁巖及薄層瘤狀微晶灰巖、微晶礫屑灰巖。
頂部為厚層微晶灰巖,被覆蓋,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晰。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均很發育。
青龍群上部稱為上青龍組(t2s),厚度約300m。剖面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完整,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泥質微晶灰巖夾紫紅色泥質微晶灰巖及瘤狀灰巖數層(4~7層),產多瑙菊石、荷蘭菊石等化石。
中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蠕蟲構造及其發育。
上部為灰黃色中層泥質微晶灰巖夾厚層及薄層微晶灰巖。
頂部為紋層狀白云質灰巖。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極其發育。
2、地形地貌
湖山地區位于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簡稱湯山,主峰海拔292.3m,著名的猿人洞(葫蘆洞)和雷公洞(裂隙式溶洞)即發育于南列山。三列山之間是兩個縱向次生谷地,北側湖山谷地是龍潭煤系地層經地表水侵蝕形成,南側谷地是志留紀高家邊組頁巖被剝蝕而成。湖山次生谷地兩側的谷坡上,發育有二級階地。第一級階地海拔40—60m,即農田、煤礦所在地,二級階地海拔60—70m,主要為殘積、坡積之碎石,夾少量沖積成因的粉砂質粘土。
3、地質構造
湯山位于青龍山——湯山——侖山復式大背斜中段,背斜軸在這一帶昂起,構成一個短軸穹隆狀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背斜北翼陡,南翼緩,西端向西傾伏,東端向東傾伏。湯山背斜北翼發育有次一級的向斜(陡山向斜)和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構成中列山主體,向斜南翼陡,地層傾角常達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北翼傾角25°~35°,向斜軸面向南傾斜。陡山頂為向斜核部,現采場平臺仍可見部分向斜核部地層(棲霞組)出露。背斜緊靠向斜北側,嚴格與向斜平行展布,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僅孔山主峰位于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層傾角緩,北翼地層傾角陡,通常為80°~90°,背斜軸面南傾。在陡山北坡雪浪庵大沖溝西側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層為五通組。從地貌發展階段看,該區域剝蝕作用進行得相當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現象比較普遍。實習區域斷裂構造出露也較清楚。橫向平移斷層、正斷層以及縱向的逆斷層相當發育,陡南逆沖斷層、陡西平移正斷層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壘構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采石公路沿線,可以觀察位于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順層侵入的閃長玢巖出露,為燕山早期的產物。
4、其他地質現象
實習路線沿途還可見滑坡、重力折曲、風化分帶、巖溶等地質現象,可拍攝照片或繪制信手剖面圖。
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為上升泉。
5、地殼運動與地質發展簡史(部分)
寧鎮地區是下揚子斷裂拗陷帶的東段。從震旦紀到早古生代末,這里地殼比較穩定,運動緩和,只有多次輕度的升降;整個環境是淺海,堆積了厚度3000余米的石灰巖、白云巖、頁巖、砂巖地層,化石豐富。有時有硅質物供應,在震旦、寒武、奧陶及志留系等地層均或多或少出現過薄層的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后者在碳酸鹽地層中)。志留紀末期,華南發生了強烈的加里東運動,本區受到深刻的影響,海水退卻,成為陸地,接受剝蝕。早中泥盆世的沉積物很不發育。到晚泥盆世初在準平原化的條件下,開始堆積了平原型河流沉積,隨著出現了大型的湖泊沉積。這就是上泥盆統的石英砂巖和頁巖地層。局部地區堆積了薄薄的赤鐵礦層。早石炭世,本區處于海陸交互地帶,海水時進時退,堆積了具有濱岸沉積特征的下石炭統的灰巖、頁巖、砂巖。從中石炭到早二迭世,本區地殼穩定而緩慢的持續下沉,在沉陷得到沉積物補償的條件下,堆積了淺海的碳酸鹽沉積,這時氣候溫暖,海中生物繁盛,化石豐富。從遠處周期性地運來的硅質物質,它成為薄層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形式堆積下來。在早二迭世末期還堆積了含錳磷的沉積物,這就是下二迭統孤峰組,在局部地方有開采價值。早晚二迭世之交,地殼有一度重要的上升、隆起過程,稱為東吳運動,使本區海水退卻,成為濱海沼澤環境,從而堆積了上二迭統的含煤地層,這就是龍潭煤系地層。東吳運動畢竟還是短暫的,到二迭世后期,海水復行侵入,直到中三迭世后期為止,本區又堆積了淺海特征的上二迭統大隆組,下、中三迭統青龍群。青龍群沉積過程中,整個下揚子拗陷已經有明顯的收縮,海水逐漸變淺,青龍群的頂部出現了在海灣、瀉湖環境下形成的石膏沉積。青龍群沉積完畢以后,本區發生了印支運動的第一幕,這是地殼運動性質的一次突變,有古生代以來長期的升降運動性質轉化為褶皺的性質,青龍群以及以前的老地層全部參加到褶皺中,形成了寧鎮山脈的雛形。整個下揚子的山脈—淮陽山脈也是因為這一運動而奠定輪廓,地質上稱這一運動為淮陽運動,在寧鎮地區稱為金子運動。由于金子運動結束了下揚子地帶長期海侵的歷史,使之成為陸地。在金子運動形成的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中、上三迭統的黃馬青群沉積,它與青龍群在許多地方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它的底部普遍堆積有數十米到一二百米厚的碳酸鹽質角礫巖。黃馬青群堆積的晚期,氣候由干熱轉為濕熱,地勢變為比較平坦,在局部地方形成含煤沉積,這就是黃馬青群上部局部出現的范家場組含煤地層。此后,地殼運動再次劇烈進行,使包括上三迭統在內的所有 地層褶。這次地殼運動是金子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屬于印支運動的第二幕,稱為南象運動。在南象運動的作用下,寧鎮山脈的格架全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脈和山間盆地相交織。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下、中侏羅統的象山群砂巖、頁巖沉積,其底部是河流沉積,中上部過渡為湖泊沉積,局部地點有煤的形成。象山群與下伏地層在許多地方都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如棲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蓋在下二迭統棲霞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崗附近它不整合地蓋在中、上三迭統黃馬青群之上。
象山沉積以后直至白堊紀末期,這里地殼運動頻繁,主要形式是差異性質的斷塊運動。斷裂極其發育,沿斷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斷裂下落的部位形成盆地,堆積了很厚的上侏羅統到白堊系的洪積與河湖沉積,形成很厚的礫巖、砂巖和頁巖。同時,由于斷裂切割相當深,地殼深處的巖漿沿斷裂帶上升、侵入和噴出,因而陸相地層中同時產出很多的中酸性的火山熔巖、凝灰巖。此外,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巖也侵入到前第三系地層中。侏羅紀、白堊紀是本區巖漿活動高潮時期,形成了內生金屬礦床,如棲霞山大型鉛鋅礦,湯山附近的銅礦等。
侏羅紀到白堊紀的地殼運動統稱為燕山運動。相應的地層之間出現了不整合接觸關系,但地層的褶皺比較緩和而開闊。
第三紀以來,地殼仍有大幅度的差異升降,在內陸盆地中堆積了厚度很大的陸相礫巖、砂巖、頁巖地層。第三系的一些層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層和找油對象。由于地殼運動和緩、微弱,第三系地層產狀極其平緩。但第三紀末期第四紀初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斷裂,它切割到地殼深部,有的甚至與某些深達上地幔的斷裂相溝通,使深部的玄武質巖漿上升、噴溢,形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噴發及玄武巖層的堆積,例江寧方山和____方山都保存了較好的火山地形。
三、實習內容成果
早上十點鐘我們來到南京東郊湯山鎮湖山地區并于火石峰集合。首先老師讓我們調整羅盤,當地的磁偏角為4°,并教會我們怎樣使用羅盤一級巖層表面不平整時怎樣樣量巖層的產狀。
我們徒步走上山去,看到了背斜、向斜、褶皺。通過現場觀察回歸課本,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了解到背斜巖層向上彎曲,兩側巖層相背傾斜,核心巖層時代較老,兩側依次變新并對稱分布,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兩側巖層相向傾斜,核心巖層時代較新,兩側依次變老并對稱分布。背斜,向斜是褶皺的兩個基本類型,褶皺就是多個連續的背斜,向斜。老師還給我們講了一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道理。在野外為了識別褶皺,我們一般可沿垂直于巖層的走向進行觀察,首先根據巖層是否對稱重復,判斷褶皺是否存在,然后對比褶皺核部和兩翼的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褶皺是向斜還是背斜,最后根據兩翼巖層的產狀,判斷褶皺是直立的、傾斜的,還是倒轉的。通過觀察和聆聽老師講解,我們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
通過老師的介紹,研究寧鎮山脈湖山地區已有多年的歷史,早在李四光時代,現在有日本的小野家族,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為三山夾兩谷地貌,低山丘陵。我們實習路線由北向南前進,地質年代越來越新,通過沿途學習,我們看見第一個巖層為老虎洞組(c11),老虎洞組的演示成分為白云巖,表面有刀砍裝溶溝,俗稱刀砍紋,為灰色、淺灰色結晶白云巖,致密,較堅硬,遇酸僅微起泡,風化面有刀砍狀溶溝。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紅色、燧石結核,呈透鏡體或團塊狀,產不規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接下來是黃龍組(c2h),但只有很少的一塊巖石。黃龍組與船山組假整合接觸,黃龍組底部有白云巖礫巖,礫塊半棱角、半滾圓狀到不規則狀,直徑3~5cm為主,由方解石膠結,其晶粒達1cm以上,厚約5m。
黃龍組下部為白色微晶灰巖,斑塊巨粒結晶灰巖,晶粒可粗達0.1~1cm,厚約5m。
黃龍組主體部分為灰白色略顯肉紅色微晶生物屑灰巖為主夾生物屑灰巖、砂屑灰巖,厚層到塊狀,層理不清,僅能根據縫合線構造來判斷其層面產狀。產布克小紡錘蟲筳、筒形紡錘蟲筳、刺毛螅、莫斯科唱貝、滿蘇分喙石燕、犬齒珊瑚,厚度約55m。
在此之后我們看到了河州組(c1h),和州組厚度為5m,與老虎洞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黃色泥質及白云質微晶灰巖,含少量生物碎屑。可見袁氏珊瑚、貴州珊瑚、巨長身貝、不規則石柱珊瑚、輪狀軸管珊瑚等化石。
在河州組不遠處為高驪山組(c1g),但我們所看到的高驪山組覆蓋,呈溝狀分布,縱深2m左右,厚度約36m,假整合于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面顏色發紅,有鐵錳質薄層堆積。下部為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夾夾薄層砂巖,含灰褐色泥質生物碎屑微晶灰巖透鏡體,見腕足類化石碎片。中部為灰黃色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數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上部為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及灰黑色粘土質及粉質頁巖,夾少量薄層砂巖。
金陵組(c1j)厚約6m,與五通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巖,厚層狀,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莖及腕足類碎片,含有機質及泥質成分較高,底部有一層鐵質粉砂巖與五通組接觸。盛產假烏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貝等化石。
隨后張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一處平緩的山坡,山坡側面為明顯的背斜構造,是湯侖復式背斜,北翼較陡,南翼緩,層次清晰,此為五通組(d3w),巖石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五通組厚約150m,可分為四部分:底部為為灰白色石英礫巖、石英砂巖,厚層狀,層次清楚。石英礫巖有三層以上,礫巖成分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淺色具紋理之硅質巖等,滾圓或半滾圓狀,礫徑1~3cm為主。礫石可排列成單向斜層理。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厚層狀,間夾粉砂巖薄層。砂巖中石英含量可達95%以上,硅質膠結,具縫合線構造,具單向斜層理。上部為黃褐色砂巖、粉砂巖,夾有較多的灰白色粘土巖及灰黑色碳質頁巖,局部夾扁豆體狀薄層赤鐵礦。在灰黑色頁巖及灰黃色砂巖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亞鱗木、楔葉木等化石。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縫合線構造非常發育。
我們還看到了斷層,了解到斷層是巖石受力發生斷裂,斷裂面兩側巖石存在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斷層的規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達上千公里﹐向下可切穿地殼﹐常由許多斷層組成﹐稱為斷裂帶﹔小者可見于手標本。幾何要素,斷層由斷層面和斷盤組成。斷層面是巖石沿之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簡稱斷面﹐可以是一個單一的面﹐也可以是一個有一定寬度的帶。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斷層線。斷盤指斷層面兩側的巖塊。位于斷層面之上的一盤稱為上盤﹐斷層面之下的一盤稱為下盤。如斷層面直立﹐則按其相對于斷層走向的方位來描述。
斷層是地殼上部構造層次脆性剪切變形的典型產物。有的大斷層向深處其傾角逐漸變緩﹐使斷層面成凹面向上的彎曲﹐其剖面似鏟形或犁形﹐稱鏟狀斷層或犁式斷層。在地殼深處的韌性變形域﹐相當于斷層的兩盤作相對剪切位移的變形帶稱為韌性剪切帶。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如何識別斷層﹐確定斷層面的產狀﹐判斷斷層的運動性質﹐測定其兩盤相對位移的距離﹐分析斷層形成的時代及活動歷史。常見的識別斷層及其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的標志有﹕地質體的不連續。地層﹑巖脈和礦脈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斷或錯開﹐表明斷層的存在﹐并可求其斷距。地層的重復或缺失。走向斷層常見的一種效應。結合地層與斷層兩者產狀的關系﹐可以判斷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一般正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缺失﹐逆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重復。擦痕是斷層面上兩盤巖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跡。斷層面有時被磨光﹐并附有鐵質或硅質的薄膜﹐光滑如鏡﹐稱為摩擦鏡面。其上的平行細紋指示了兩盤相對運動的方向。斷層面上生長的石英或方解石纖維狀晶體﹐貌似擦痕﹐稱為擦抹晶體。它們是在斷層運動過程中平行運動方向生長的晶體﹐纖維方向代表了斷盤相對位移的方向。牽引構造。斷層運動時斷層近旁巖塊受到拖曳造成的巖層局部彎曲﹐或巖層由塑性變形進一步發展而破裂成斷層時留下的弧形彎曲。弧形凸出的方向大體指示所在盤的相對運動方向。斷層巖。斷層帶中因斷層動力作用被搓碎﹑研磨而改造的巖石。有斷層角礫巖﹑碎裂巖及斷層泥等﹐是脆性變形的產物﹐常見于一般斷層中。糜棱巖是另一種常見于大斷層帶中的巖石﹐它是深處韌性剪切變形的產物(見韌性剪切帶)。此外﹐地貌現象(斷層崖﹑錯斷山脊﹑水系突然改向等)也有助于識別斷層﹐尤其是活動斷層。
在湖山地區的考察實習在忙碌中結束,下午我們來到了位于珠江路上的南京地質博物館,博物館的門外存放著幾塊大的巖石。老師就在外面給我們講了一些關于礦物巖石的基本知識,讓我們對他們有個大概的了解。
博物館里的巖石和礦物琳瑯滿目地陳列在展柜里,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墻。這里的巖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里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于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里有常見巖石,如花崗巖、玄武巖、石灰巖、片麻巖、輝綠巖、混合巖、大理巖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云母等。薄片狀,鱗片狀,塊狀,土狀,球狀,鐘乳狀,黃的,綠的,紅的……給了我們無限的視覺沖擊。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巖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看標本下面關于這些礦物和巖石的結構和構造的講解,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看到了靈璧石,雄黃雌黃,孔雀石,內蒙的雞血石章石雕,吉林的松花硯。還看到不少鉆石,玉和翡翠。如金綠寶石,紅寶石,綠寶石,祖母綠,和田玉,南陽玉,珍珠等等。不過這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
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后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巖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博物館里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硅化木,中華鱘魚,潛龍,古蜻蜓化石,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博物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地質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展廳中,我還了解到我國近代地質學發張歷程。萌芽時期(1840—1910),草創時期(1911—1921),成長時期(1922—1936),動蕩時期(1937—1949),發展時期(1949—現在)。參觀了一樓和二樓,最后我們又去參觀了三樓。三樓分為兩廳,左廳為礦產資源廳,右廳為地質環境廳。了解到我國礦產資源的豐富和人均資源的不足。在右廳中我山體滑坡,地面塌陷,巖溶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環境。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卵石。
四、小結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獲了大學的課堂里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況,繼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期一周的實習很快過去了,在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認識并能清晰判斷以地質構造,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對我大有幫助。